今年5月的一天,楊先生如往常一樣打開電腦,點開國家排污許可信息公開系統網,發現xxxxx已被納入網站“許可信息公開”欄目,這讓他長長松了口氣。
xxxxx公司是佛山首個拿到國字號排污許可證的企業。
數讀
今年以來,佛山已對358家企業開展排污許可培訓,包括火電10家,造紙30家,鋼鐵63家,水泥9家,石化3家,電鍍77家,紡織印染152家,制革13家,制糖1家。截至目前,有34家企業完成國家排污許可證核發;另有30多家企業已提交申請,正在審核中。
一場治污領域的革命,正悄然發生。
今年5月的一天,楊先生如往常一樣打開電腦,點開國家排污許可信息公開系統網,發現xxxxx已被納入網站“許可信息公開”欄目,這讓他長長松了口氣。
楊先生是該公司的環保專員,填完項目繁多的幾十頁表格,經順德區環保部門審核和網上信息公開后,公司終于拿到國字號排污許可證,許可時間從2017年5月24日到2020年5月23日,這也是佛山首家。
監管后移,拿證只是第一步
楊先生很快從網上下載了公司《國家排污許可證》副本,往下滑動鼠標,頁碼顯示52頁。此前,公司持有的廣東省排污許可證,只有薄薄6頁。
加厚版的排污許可證里,印著一個二維碼,拿出手機掃碼,許可證文本自動生成。“原來省里的證就是一個證書。”楊先生說,現在的證完全不同,把整個生產環節可能涉及的污染排放都納入進來,從原料燃料成分,到生產過程,到生產后的排放,用什么煤,用多少水,用多少石灰,監督非常細致。
佛山市環保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科科長梁先生認為,傳統的許可證“類似一張工商營業執照”,而國家排污許可證,“既是一個行政許可,更是一個證后監管體系。”他表示,以前排污許可證重心在事前監管,重審批;現在國家排污許可證,著重事后監管。“拿到證只是第一步。”
治污新“證”,源于去年11月國務院《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》的發布。根據規定,2017年建成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,到2020年,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;制定全國統一的排污許可證編碼。這意味著,此前各省各自為政的排污許可,將被納入國家統一平臺。
企業須“自證守法”
厚厚的副本中,新增一項“環境管理要求”,要求企業自行監測,定期公布環境管理臺賬記錄、執行報告,實行信息公開?,F在,楊先生每個月都要點開國家排污許可信息公開系統網,上傳一份企業當月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報告。報告向公眾公開,可隨時下載。
這多少讓他感到一些壓力。他所在企業屬火電行業,是環保部門監管重點。新“證”之后,企業環保動態,被置于無數雙眼睛監督下,哪怕細微到物料場粉塵濃度這樣的指標,他都必須保證數據準確、達標合規后,才會上傳。“這倒逼企業及時對不達標地方進行整改,也遏制瞞報行為。”
“國家排污許可證最大亮點,是突出企業的環保主體責任”,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高級講師李先生勝說,企業不僅要依法申領許可證,還要持證排污、按證排污,并通過自行監測、臺賬記錄等方式,自證守法。
在梁先生看來,新證雖要求企業自行監測,但具有很強實操性,監測的點位、頻次、因子,采用的技術方法等,許可證里都寫明了。而且,“企業對自己污染物的排放量最清楚”。
不過,這并不代表環保部門當起甩手掌柜。梁先生說,他們會采用“雙隨機”方式對企業監管,即由誰去查、查哪家企業,都由系統隨機抽取。另外,基層網格化管理,會對企業進行日常的環保監管。
“一證”管理,企業不再困惑
排污許可證并非新鮮事物。從世界范圍看,上世紀70年代,瑞典最早開始應用排污許可證制度;隨后,歐盟、美國、日本開始推行相關制度。
我國于1985年,最早在上海黃浦江上游地區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。1987年,國家環保部門在18個城市開始試點。到2015年1月,根據環保部發布的《排污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》,正式在全國范圍推行這一制度。而排污許可證制度地方立法,先于國家,如廣東省,2014年4月1日起就實施《廣東省排污許可證管理辦法》。
2017年推行的國家排污許可證,整合了污染排放標準、總量控制、環境監測、環境影響評價、排污權交易等環境管理制度。“將各級環境管理業務一證式整合到一起,既打通企業內部的環境管理鏈條,又打通管理部門之間的監管鏈條。”梁先生表示。
楊先生還記得,幾年前,環保部門會帶著設備,經常來企業上門檢測;有時監管部門會查企業的設備、臺賬,甚至發票。五沙熱電總經理助理劉先生笑言,以前的監督比較分散,不同部門,標準要求有時會不同。“現在就是一本證,按照證上的標準來,很清晰,讓我們企業也很明確。”
企業之困
缺乏專業環保人員
xxxx公司通過填報申請,順利拿到佛山首張國家排污許可證。企業曾在2014年投入一億多元,進行大規模環保設備改造,各類環保指標被自動監控設備盯得很緊,還有如楊先生這樣的專職環保人才。但更多的佛山中小企業,就沒有這樣的“幸運”。
李先生勝曾受佛山環保局委托,對部分企業進行國家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培訓。他遇到過一家規模很小的紙制品企業老板,老板年紀較大,親自參加了培訓。但培訓后,再沒任何動靜。
而根據佛山市發文,2017年上半年,完成火電、造紙2個行業國家排污許可證核發。2017年下半年,確保完成鋼鐵、水泥、制糖、紡織、制革等13個行業國家排污許可證的申請與核發。
培訓老師為此專門邀請那家紙品廠和進展緩慢的企業到辦公室,現場指導填報。這位老板是帶侄子一塊來的,李先生勝才知道,原來那位老板不會電腦,廠里也沒其他專門人員,他的侄子是學計算機的在校研究生。
據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環科所所長劉先生統計,今年以來,佛山已對358家企業開展排污許可培訓,包括火電10家,造紙30家,鋼鐵63家,水泥9家,石化3家,電鍍77家,紡織印染152家,制革13家,制糖1家。截至目前,有34家企業完成國家排污許可證核發;另有30多家企業已提交申請,正在審核中。
這讓直接參與該項工作的梁先生頗為頭痛。國家排污許可證使用國家統一平臺申報,但核發權在地方環保部門,他表示,“申請對企業有一定技術門檻,企業也缺乏專業環保人員。不少企業申報時不合規,我們無權改動,只能指明問題退回,有的反反復復多次。”
專家建議
試行“環保管家”制
在制度設計上,國家排污許可證制度考慮到企業規模等因素,提出對實行排污許可簡化管理的,可作適當簡化。但即使是簡化,企業后續的環保自行監測、臺賬記錄、執行報告,還是不可避免。
“對排污單位而言,后續營運期的環境管理,同樣對人員技術要求較高,這對管理規范的大型企業問題不大,對很多中小型企業而言,有一定困難。”李先生勝建議,這類企業可以從許可證申請到運營期環境管理,全流程依托第三方技術機構,試行環保管家制度。這可能帶動環保服務第三方市場的發展。
梁先生以企業賬務打了個比方。“比如有的上市公司,將企業財報交給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做。到2020年國家排污許可證完全普及,大量企業可能會出現環保服務需求。”
技術是一道坎,資金則是另一道坎。劉先生算了筆賬,電廠每生產1度電的環保投入成本大約是1分8厘錢,而企業獲得的清潔生產政府補貼是1度電1分錢。不過他認為有必要投入,“雖然降低了利潤,但綠色生產是大勢所趨,主動開展節能減排,能夠避免企業因環保問題導致的被動,使企業生產更踏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