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真正的環境保護應該是保護,而非治理污染 這種事后的彌補行為。較為有效的預防手段之一 就是環境影響評價。
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 行預測和估計,包括對建設項目、區域開發計劃 及國家政策實施后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的一種 評價分析,又稱環境影響分析。大中型工廠、大 中型水利工程、礦山、港口及交通運輸建設工程, 大面積開墾荒地、圍湖圍海的建設項目都是影響 評價的對象。還有對珍稀物種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原油漏入大海,造成海洋污染,使無辜的企鵝受到傷害。
嚴重影響或對各種自然保護區和有重要科學研究 價值的地質地貌產生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,以及 開發區域的計劃,國家的長遠政策等也在影響評 價的對象之列。實施環境影響評價,最大的益處 就是可以領先于建設和開發活動,正確判斷這些 活動將要給周圍環境帶來的影響,以便及時采取 措施,最大可能避免這些影響發生,免于陷入今 后“先污染,后治理”的不利境地。還可以強行 制止那些會產生較大影響、而又無法避免和克服 這些影響的建設項目的實施。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》是在中國環境問題面臨嚴峻挑戰的情況下,經過對國外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,借鑒國外的成果并結合中國實際制訂的。其頒布實施以來,環境影響評價(簡稱“環評”)才真正走上了依法評價的軌道,對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是做出重大貢獻的。如果沒有環境影響評價,目前大家感受到的霧霾等環境問題恐怕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到來了,而且更為嚴重!
作為控制污染、保護生態的“剎手锏”、“控制閘”的環境影響評價,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種種阻力和障礙,即使在環保部曾經掀起“環評風暴”的時候,全國各地盲目追求GDP而筑起針對環保的“擋風墻”則不斷加厚、加長、加強,環評的“風暴”根本就吹不進去!盡管環評的阻力巨大,但從環境保護部來看,通過環境影響評價還是有效地控制了一大批高能耗、高污染工業項目。一些地方想上的此類“兩高”項目,明知在環保部是過不了環評的,所以就采取未批先建,分解項目等方式上馬,能說是環評的問題嗎?!因此,不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責任不在環境保護部門,而是各級政府和遠比環保強勢的有關部門。在一些人,甚至一些領導干部眼里,根據不將環保法和環保部門當作一回事兒,真可謂是你環保部門“有義務,而沒有權力”! 當前,要保護好環境,沒有環境影響評價將是不可想象的。
當然,必須承認當前環評確實存在很多問題,在一些省市、地區甚至非常嚴重,但以此來否定環評的功能與作用是明顯錯誤的,因為錯不在環評本身,而是各地操縱環評的人。盡管環保部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或規范性文件來規范環評工作,但到了地方,不是不執行,就是走樣兒。而現在一些人不懂環評,不做環評,也借勢拿環評來說事兒,意圖置環評于死地,是不公平的,甚至是居心叵測!
現在,環境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高度重視,克強總理在兩會期間也指出“環境保護法”不是棉花棒,要讓污染者承受付不起的代價,在中央層面為史上最嚴格的“環境保護法”表明了態度。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中國環境保護的重要制度,也將在新環境保護法的指導下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!
文章、圖片部分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聯系刪除。編輯:貝特爾咨詢
關 鍵 詞:環境保護,新環境保護法,未批先建
文章來自:http://www.0575map.com/school/epe/2017080875.html